从融资火热到频繁关店,在资本市场经历大起大落的网红面馆,近期传出了集体上市的消息。曾经因为“30元一碗吃不起”上了热搜的网红面馆,还能卖得动吗?
作者 | 高宇哲
来源 | 豹变
网红面馆在经历了几年前的融资热潮后,如今开始放下身段,集体奔赴IPO。
近期,有媒体报道,面食品牌和府捞面计划香港上市事宜,拟筹集资金1-2亿美元;同时有消息称,连锁面食遇见小面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(IPO),预计筹资规模约为1亿美元。对于IPO传闻,和府捞面对此未有明确回应,遇见小面则表示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。
虽然品牌们保持低调,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网红面馆曾是资本市场的“红人”。企查查显示,2016年至今,和府捞面共拿到6轮融资。在网红餐饮火热的2021年,和府捞面以近8亿元E轮融资创下面食餐饮行业的融资纪录,估值一度高达70亿元。
但2022年之后,整个赛道被按下了暂停键,多家网红面馆大批关店。窄门数据显示,曾豪言2023年开店1000家的陈香贵,门店数量从237家下降到191家;截至2023年3月2日,五爷拌面的门店总数为1059家,这意味着过去15个月里,关店近600家。
从鼎盛期到冷静期,以和府捞面为代表的网红面馆如何留住顾客?
生意做遍,不如卖面
11年前,第一家和府捞面在上海诞生,一碗热乎乎的当归猪骨汤,在中式面馆赛道中迅速打开市场。那时,能在和府捞面的“书房”里吃上一碗面,甚至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。
与当时绝大多数面馆不同,和府捞面创立之初便瞄准中高端市场,以中式书房为主要元素,门店往往开在一线城市的高端购物中心。在创新与品质的加持下,和府捞面成为新餐饮转型期的重要代表,并在品类价格上也开创新高。在均价10-20元的普通面馆中,和府捞面的价格遥遥领先,一碗“草本汤”面动辄卖到四五十元,老字号蟹粉面的原价高达108元。
奇妙的是,和府捞面的定价并未吓退顾客,在消费升级的“东风”之下,网红面食品牌的稀缺,让和府捞面很快成为中产代名词。
创始人李学林并非初次创业,为了进军面食赛道,他曾在和府捞面创建之前进行长达两年的市场调研。从前期发展来看,李学林的押宝无疑是成功的,截至2021年6月底,和府捞面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等三十多个地级市共开设了340余家直营门店。
从行业来看,由于面食是大众主食,需求和消费频次较高,到2020年,这一品类的扩张也达到巅峰。
《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》显示,2020年全国小吃快餐细分品类中,粉面的门店数占比达到了20.8%,超过米饭快餐,成为小吃快餐第一大细分品类;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上半年,餐饮收入达21712亿元,比上一年增长了48.6%。
消费者的选择吸引更多玩家入局,也助推着资本的加入。和府捞面、五爷拌面、遇见小面、马记永、陈香贵和张拉拉等玩家都受到追捧,其中和府捞面在2021年以8亿元E轮融资创下面食赛道最大单笔融资纪录,成为资本的香饽饽。
伴随行业高光的到来,入局者们纷纷喊出成为“中国麦当劳”的口号。但“美梦”并未维持太久,2021年之后,为了适应高性价比的市场需求,网红面馆们开始悄悄降价。
陈香贵自去年起推出更有性价比的产品,比如9.9元的肉夹馍;遇见小面去年9月推出的工作餐,全线降至20元内,还陆续推出11.1元吃面券、9.9下午茶等优惠活动。在去年12月22日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,李学林表示,和府捞面的价格调整了好几轮,“整体调低了20%到30%”,目前以会员价看,公司30元以下产品已占一半。
放下身段,加盟救市
经历了2021年的行业高光后,2022年,网红面馆被集体按下暂停键。去年年底,“网红拉面卖不动了”的词条登上热搜,与之相应的是陈香贵、张拉拉、五爷拌面等面馆新贵大批关店。
和府捞面也未能幸免。去年7月,绝味鸭脖作为早期投资方,在回复上交所监管函发布的公告中,揭露了其财务状况。在这则公开的财报中显示,从2020年到2022年,和府捞面的营收分别为11.07亿元、17.32亿元与14.56亿元,而净利润分别为-2.06亿元、-2.11亿元、-2.99亿元。
这说明,鼎盛时期的和府捞面依然处于亏损当中,而且三年内累计亏损超7亿元。
过去,和府捞面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打造中高端路线,人均四五十的价格依然有消费者买单。如今,在性价比消费大潮中,和府捞面的定价则变成了劣势。
为了顺应市场,和府捞面不得不大幅降价并拓宽产品线,尝试进军下沉市场。在消费群体定位上,和府捞面的营销推广增加了“打工人精选”等方向;从菜单结构上,低价产品越来越多,甚至有小吃品类价格低于10元;而在20-30元可接受度较高的价格带增加了更多产品,推出了非遗小吃、炸物、饮品等。
“自降身价”之后,困顿中的和府捞面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,2022年和府捞面共有10名VP级高管离职,涉及产品、运营、IT等各部门;内部出现两次调薪,包括疫情期间VP级薪水打折,年底还以“IPO合规性”为由与所有人重新签订合同。
2022年,和府捞面一改直营模式,走向了很多品牌扩张的路径——开放加盟,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。最终,这次加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草草收场。《财经无忌》援引一位离职员工的说法称,“当时确实准备大干一场的,团队负责人到位之后,也迅速拉起来了一个二三十人的队伍。结果没几个月风向变了,人都陆陆续续撤了”。
在外界看来,这次加盟并未激起太大水花。但府捞面并未放弃对商业模式的探索,2023年12月22日,和府捞面宣布即将开放联营,正式进入“直营+联营”模式。
造血能力有限
如今和府捞面的官网,依然设有“开店咨询”入口,需要填写一份个人信息,用以申请“联营合作”,能否顺利与和府捞面达成合作,主要看“合伙人”是否同时满足一定的条件。
《豹变》咨询了相关工作人员,了解到和府捞面对于联营审核共设置了三个条件:第一是在不含房租的情况下,“合伙人”的开店投资在89万元及以上;第二是“合伙人”需验资200万元的存款证明(不含不动产),还需具备实体店面运营经验,包括连锁品牌、工厂等;第三是“合伙人”需要在开店当地具有过硬的选铺能力。
“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,才有机会进入联营合伙人的审核。”工作人员提到。此外,目前联营机制在北京、上海不开放合作,因为这两个城市的“运营成本太高”。
事实上,在经历了多个网红面食品牌闭店之后,资本对于网红面食餐饮早已归于冷静。
据红餐大数据统计,2021年,粉面赛道融资事件共21起;2022年,降至13起。《中国餐饮投融资发展报告2023》显示,去年前8个月的餐饮相关领域融资事件数为146起,披露融资总额仅67.1亿元,分别占2022年全年的57.7%和35.9%。这样的趋势之下,网红面馆也要考虑自谋出路。
显然,加盟是很多品牌验证过的,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和扩张规模的有效途径。因此,2022年开始,和府捞面在全国招募合伙人,但从如今个位数的合伙门店数量来看,加盟似乎并未奏效。
对网红面馆来说,自身造血能力有限。零售电商行业专家、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《豹变》:“网红面馆的商业模式是希望通过机器、技术等方式实现商品和服务的高度标准化,在这个基础上高度扩张占领市场。”但是面食主要集中在北方市场,同时面馆竞争分散,比起单价10元上下的个体面馆,均价30-50元的“网红面馆很难与个性化小店竞争”。
品牌特性与定价区间导致网红面馆的竞争力不足,尤其在下沉市场,如果不能成功复制加盟模式,经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。
“面馆的加盟理由需要品牌带来更好的生意、更高的利润和更低的采购成本。目前看来这些条件达不到,面馆的门槛很低,品牌效应不明显,所以网红面馆的加盟吸引力较低。”庄帅说。
或许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和府捞面继加盟之后又开启了联营合作。从对联营合伙人在选址、出资、过往运营经验的要求来看,这一模式的本意是“强强联合”,但能否顺利实行却未可知。毕竟在品牌扩张上,早在2018年,和府捞面就曾喊过2023年后要开出1000家直营店的目标,但目前只开了500多家直营店。
如果IPO传闻为真,转型中的和府捞面或有望实现回血,“如果他们能够顺利IPO,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,还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的。”庄帅认为。
有趣的是,在同行收缩、自身大幅亏损的情况下,去年和府捞面的开店速度明显提升,李学林曾在公开场合表示,“2023年,我们开了200多家门店,加起来总共投资了2个多亿。”来到2024年,虽然和府捞面还未开出千店,但李学林已经提出在全球开出2万家门店的目标。
经过近两年的蛰伏,和府捞面正在全力提速,但目标能否实现,还要看市场和大众是否买账。
文章来源于互联网:3年亏7亿,和府捞面距离“中国麦当劳”有多远?